提及“轿”,会想到“轿车”。
我们现在称小汽车为“轿车”,是与古代的厢体马车有关。
在古代,带厢体的马车便是“轿”。

说文解字汉字中有若干轿

一、“轿”与“桥”

“轿”的繁体写作“轎”。

“轎”(轿)=車(车)+喬(乔)。

“車”就不多阐明了——带轮子的。

而“喬(乔)”应是“高”的同源字,有“高大”之意。
比如:乔木——高大的树,侨——踩高跷舞蹈的人——高人一等。

而“乔”与“高”作为同源字,其甲骨文符号用于表人时实在是与生殖有关逐一是“口”(女)与“且”(男)的组合,详细何意请大家自行脑补!

而“轿”中之“乔”如何理解?实在便是表示“厢体”——“口”表示厢体的内部空间,“特立的且”表意厢体的形状。

由于“轿”(车)无法山行,古人在车厢两侧架上两根横木,改为手抬/肩扛,这就变成了“桥”。
以是,“肩舆”本应是“桥子”,但古人喜好通假,“轿”与“桥”通用。
后来由于“桥”用于称呼水面连接举动步伐,以是“轿”一贯沿用至今。

查了下,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轿是春秋战国期间的——吴王夫差的小妾、宋景公之妹季的专用轿。
这个轿的抬杠是平齐厢体的底部,而不象后来的位于厢体半腰处。

二、“欙”

从史料记载看,早在夏禹时就开始有轿了,不过是叫作“欙”(音同雷)。

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,夏禹治水时“山行乘欙”。
“欙”长什么样还无从讲求,但有人认为最初的轿是在两根长木杆之间固定一块长方形木板,人坐木板上。
个人认为这样的轿是无法山行的。

我根据“欙”字的构形来推测一下当时的肩舆大概是什么样。

“欙”=木+纍:《说文》认为“纍”是大绳索,又有缠绕之意,而我认为“纍”如其形——糸编的畾状(网状)物。
以是,“欙”应是两根木杆间绑着网状物——大略点的如儿童蹦床用的屁股套兜,繁芜点的如吊床。

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滑竿,中间绑的是躺椅。
“欙”该当是最早的滑竿逐一滑竿的鼻祖。

三、“舆”

前文讲到,带厢体的称为“轿”/“桥”。

而在甲骨文中早就涌现了一个字——“舆”。

“舆”的甲骨文是“4手抬車",这有两种可能——

可能一:“舆”表意的是人力车,前拉后推。

可能二:“车”是“轿”的简化,“4手”表意手抬肩扛。
当时的肩舆可能是两用型:陆行靠车轮,山行靠人抬。

个人认为,历史的原形该当是第二种——“舆”是好手抬肩扛的轿。

四、“与”和“與”

带厢体的称为“轿”、“桥”、“舆”。

那么,不带厢体的称为啥?

一种称为“欙”——网兜。

另一种称为“与”。

“与”最早涌现于楚系简帛。
其表意的是“一个人坐在某支撑物上”,即“被人抬行”(简化了“手”)。

我个人认为“与”和“身”应是同源字。
一贯以来,人们一贯选择性地忽略了金文“身”的腿上有"一横”。
这“一横”如果是指事符,为何要专门去强调一个孕妇的腿/膝?显然,这“一横”是表示孕妇坐在某支撑物上,极可能是因行动不便需被人抬行。

同样为了强调“手抬/肩杠”,就有了另一个汉字——“與”。

这个“與”有点小繁芜,紧张有两款:

第一款:“与”+“4手”+“=”,个中“=”表示两根抬杠。
这是不带厢体的“與”。

第二款:“与”+“4手”+“口”,“口”表示厢体。
这是带厢体的“與”。

这两款终极都蜕变成了“與”。

后世所作“同党”,严格讲应写作“党與”。

五、总结

表示肩舆的汉字有很多逐一

带厢体的有:轿、桥、舆;

不带厢体的有:与、欙;

可能带可能不带厢体的有:與。

(文中图片均自网络,感谢原作者)

(本文原创,转载请注明:渣渣灰飞)

欢迎谈论